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05集课程复讲

熊世玉学长

  
《细讲弟子规》第五集课程复讲

  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大家好!
  
  以下是末学的课程复讲:
   
第一部分:课程提纲

一、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如何权衡轻重,如何做出正确的取舍?
  1、家庭生活的两大主轴是什么?
  2、当代家庭的普遍现状以及应该做出的抉择是什么?
  3、贫穷一定是件坏事吗?为什么要感谢贫穷?
  4、优厚的生活条件有什么副作用?
  5、古人在为子孙长远利益打算方面做出了哪些智慧的抉择?有哪些智慧的话语值得我们借鉴?
  6、经过以上多方面的分析,你会做出怎样的取舍?
二、家庭经济——财富是怎样得来的?
  1、财富的真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财布施有哪两类?
  3、钱财的布施是不是捐得愈多福报就愈大?福报大小的根源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4、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们对待赚钱应持有什么态度?
三、家庭教育——应该遵守那两个重要原则?
  1、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是什么?夫妻各自的本分是什么?何为“夫义”,何为“妇德” ?
  2、家庭教育的第二个原则是什么?
  3、现代父亲应如何与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父子关系?
四、学习《弟子规》——学习的态度   何为“弟子”何为“规” ?
  1、学习应该具备哪四方面的态度?
  2、蔡老师开的中药是什么?
  3、何为“弟子”何为“规” ?
  4、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什么?

第二部分:课程复讲
   
一、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如何权衡轻重,如何做出正确的取舍?

1、家庭生活的两大主轴是什么?

  家庭生活有两大主轴,一是家庭经济,家庭的物质生活;二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教育,精神生活。

   
2、当代家庭的普遍现状以及应该做出的抉择是什么?

  现在的家庭一般情况是夫妻双双在外赚钱,孩子留给保姆、爷爷奶奶、电视电脑、托管班等“代理父母”。是多赚些钱忽略孩子的教育,还是少赚些钱教育好孩子?是为孩子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重要,还是引导孩子正确为人处世的态度重要?权衡取舍之中,都在考验家长的智慧。

   
3、贫穷一定是件坏事吗?为什么要感谢贫穷?

  上一代人普遍生活贫穷,可也普遍懂得孝顺父母、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所以贫穷不见得是件坏事。反而因为贫穷,能培养人诸多美德,例如:勤劳节俭,懂得感恩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求学主动、刻苦、有志向等,所以,要感谢贫穷。

   
4、优厚的生活条件有什么副作用?

  年轻一代的生活普遍都很优厚,也普遍喜欢消费、享受,感恩、孝养父母的观念已经比上一代人淡化了很多。不少年轻人,工资刚发下来,不是想着如何供养父母,而是迫不及待地Shopping,甚至都捱不到下个月发工资;不仅不供养父母,可能还找父母要钱,成为“啃老族”、“月光族”。所以,优厚的生活条件可能反而让孩子养成奢侈、享受的习惯,“成由勤俭败由奢”,一旦奢侈成了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很不利的。

   
5、古人在为子孙长远利益打算方面做出了哪些智慧的抉择?有哪些智慧的话语值得我们借鉴?

  古人熟读圣贤书,所以做出的抉择都很有智慧,看得很深远。试举一例: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后,分封了一百多个功臣,每个功臣都得到封地,还有很多田宅。一百多年过后,汉朝的历史学家去考察那一百多个功臣后代的现状,结果发现,很多功臣的后代都没落了,甚至有的人已沦为乞丐在街上讨饭。只有几个功臣的后代还很好,其中有一个叫萧何,他在选封地的时候要了一块很贫瘠的土地,结果他的子孙到一百多年后都发展的很好。因为萧何已经看到,土地贫瘠就必须要努力耕作才能有好的收成养家糊口,所以能养成人勤俭的习惯,这样才能延续得长远;那些肥沃的土地不用努力耕作也会有好的收成,容易让人养成好吃懒做的态度,再好的田地不去耕耘也不可能有收获,只能慢慢坐吃山空,而且好的田地人人都想要,容易引起别人的争夺,所以子孙很难有长远的发展。所以古人知道,不要留钱给子孙,而是要留智慧、留好榜样给子孙。
  宋朝宰相司马光曾说过:“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能于冥冥中积些阴德,以作子孙长久之计。”所以积阴德留给子孙才是最重要、对子孙最有利益的。《易经》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阴德不仅可以福荫子孙,其实在自己行善积德的过程中,孩子已经潜移默化受到很好的影响。

   
6、经过以上多方面的分析,你会做出怎样的取舍?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生活富裕不一定能让孩子有好的人生态度,甚至会养成奢侈享受的坏习惯,而生活拮据反而会让孩子养成诸多美德;古人也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不要留钱给子孙,最重要的是留智慧、留阴德给子孙。所以我们要明白,家庭物质生活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不必要追求多么优厚,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提升孩子的智慧和行善积德方面来。

   
二、家庭经济——财富是怎样得来的?

1、财富的真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财富真正的因在财布施。中国的财神是范蠡,俗名陶朱公。他曾经和文种一起辅佐勾践复国,后来勾践灭吴,复国成功。范蠡劝文种离开,并跟文种说:“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结果文种不相信,加上眼前的荣华富贵又很诱人,他又舍不得放下,就不听范蠡的劝告。事实上范蠡很会看人,果不其然后来勾践赐文种自杀。范蠡则早就带着西施到江南一带,从小生意做起,做了几年,赚了一些钱,他立马把钱捐出去救济贫苦,做一些慈善事业。过几年,又从小本生意做起,赚了钱又捐出去,历史上记载他是“三聚财,三散财。”那他散的财是不是没有了?不是,后来他越赚越多,成了中国的“财神”。
  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财富真正的因在财布施。儒家经典《大学》也提到:“财散则人聚”,当你把钱财散出去,你得到的是人心。那些受你恩惠的人会感激在心,会时时想着报答你,不管你做什么生意,他们大老远都会跑来买你的东西,来支持你。当然财富有“因”,也要有“缘”才有“果”,因是财布施,在加上个人努力,加上贵人相助,加上时运到了这些缘,自然能结财富的果。


2、财布施有哪两类?

  财布施有“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两种。内财就是指我们的劳力、经验、智慧、知识技术等等,当我们用我们的劳力、智慧、知识技术去认真努力工作,服务社会,这就是内财布施;外财布施才是指钱财、物品的布施。


3、钱财的布施是不是捐得愈多福报就愈大?福报大小的根源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钱财的布施不一定是捐的愈多福报就愈大,根源在自己的存心。古代有一位女士,有一次外出,刚好经过一个佛寺,她就进入寺里很虔诚的礼佛,并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两文钱全部捐献出来,结果寺里的住持亲自前来替她忏悔回向;过了几年,这位女士进到皇宫过上了富贵荣华的生活,这时她拿了几千两送到佛寺,要把它捐献出来。结果住持没有出来,而是派了他的徒弟出来帮她回向。这位女士就感到很纳闷,后来就去请教住持:为什么上一次我只布施了两文钱,您都亲自给我回向,现在我要布施几千两,却只派您的徒弟帮我回向?住持告诉她:前一次你布施两文钱,钱虽少,确是发自真心,我不出来帮你回向,对不起你;而现在虽然你拿来几千两,心却不像以前那么真切了,所以派我的徒弟帮你回向就可以了。由此可见,“福田心耕”,福报大小的根源在自己的存心。我们只要有这份心常常懂得舍财来救济他人,懂得尽心尽力去布施,不管多少钱都可以种无量的福分。


4、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们对待赚钱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

  财富的因在财布施,加上个人努力、贵人相助、时运到了等等缘最终才会有财富的“果”。所以,不是两个人都去赚钱就赚得多,一个人赚钱就赚的少;也不是看到别人做那个行业赚了很多钱我去做那个行业就也能赚那么多钱。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时运不济,妄求无益”。不用看到人家赚的钱多,心里就不能平静,也不用患得患失。我们扎扎实实修好财布施,总有一天福报会现前。


三、家庭教育——应该遵守那两个重要原则?


1、家庭教育的首要原则是什么?夫妻各自的本分是什么?何为“夫义”,何为“四德” ?

  家庭教育首要的原则是“以身作则”。 当夫妻各自尽好自己的本分,就已经给小孩很好的榜样。古语说:“三从四德” 、“夫义妇听”就告诉我们夫妻各自的本分:“夫义”,做丈夫的要有恩义情义道义;做妻子的要有“四德”。
  夫义,做丈夫的对父母要有恩义,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要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当我们提起这个态度,孩子自然懂得孝顺父母;对妻子要有情义,妻子与我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经营这个家,很不容易,要时时感念妻子的恩德。妻子对我们最大的恩德,就是帮我们传宗接代。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事,没有妻子就不可能完成,所以常常把这个恩德放在心上,夫妻之间自然会减少很多矛盾;对孩子要有道义,“养不教,父之过”,既然生了他,就要好好地把他教育成才,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跟本分。
  妇有“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
  妇德  俗话讲,“娶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可见妇女的德行很重要。所以男子娶妻的标准应该是“娶妻娶德”。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德行就会有好的影响。
  妇言  妇女的言语从怀胎时就开始影响小孩,假如母亲说话大声、刻薄、喜欢说别人的不是,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当我们的言语温和、包容,孩子就会受到好的影响。
  妇功  古代的女子都会织布做衣服,会做很多家事,这叫“妇功”。现代纺织业很发达,织布做衣服基本上都不用了,但是一个母亲要把家庭维系好,还是需要很多能力,比如整理家务、做健康可口的饭菜等。
  妇容  妇容不是要打扮的很妖艳,最重要的是朴素、端庄,不能不修边幅,给丈夫不好的印象,也给孩子做不好的榜样。

   
2、家庭教育的第二个原则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第二个原则是“恩威并施”,俗话就是有人要演白脸,有人要演黑脸。因为如果只有恩,孩子就不怕父母,到时候骑到父母头上去;如果只有威,对孩子一味的严厉,又会让孩子跟我们有距离感。所以,要走中庸之道,恩威要搭配好。恩威搭配要做到:“慈爱不至于姑息,严厉不至于伤恩”。一般来说,男属刚,女属柔,所以“严父慈母”是比较天然的搭配,也就是父亲要演黑脸,要比较有威严,让孩子有所敬畏,母亲则演白脸,让孩子感受到慈爱。

3、现代的父亲应如何与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父子关系?

  不能只是给孩子买礼物,用物质去跟孩子建立父子关系,这样会导致孩子与父亲的交流只是物质的获取,而完全没有“父子有亲”那种感觉。应该真正地去关怀和爱护孩子,如果工作忙,抽出几分钟十几分钟的时间出来和孩子相处都可以。在这期间要避免其他事务的打扰,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圣贤教诲,比如讲几个德育故事给他听。坚持不断地这样做,孩子会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关爱,父子关系就会愈来愈亲密。如果鼓励孩子把听到的德育故事与同学们分享,还能增加他分享圣贤教诲的能力。


四、学习《弟子规》——学习的态度   何为“弟子”何为“规” ?

1、学习应该具备哪四方面的态度?解释一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含义。
    第一,要立志;
  第二,要力行;
  第三,学习的次序应该是先扎好道德的根基,再去读其他的经典;
  第四,学习的方法,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就是《弟子规》这一门,“深入”需要解行相应,理解之后要去力行,在力行的过程当中加深对经文的理解,更深的理解又帮助更好地力行;“长时”是指时时刻刻,持续不间断;“修”是修正,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
   
2、蔡老师开的中药是什么?

  每天早晚读诵一遍《弟子规》,长时不间断。早上读时提醒自己要把《弟子规》上的教诲落实在一天的生活中,晚上读时反省检点当天有没有做到《弟子规》,做到的要好好保持,没有做到的要更加勉励自己做到。

   
3、何为“弟子”何为“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什么?

  “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规”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即是“大丈夫的见解”,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的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所以《弟子规》就是圣贤人的学生所应当遵守的人生真理、准则。
  “教而教女先教自己”,要把孩子教好,首先自己要学好,以身作则,才能做好身教的工作。
     
    感恩老师的讲演,感恩读书会提供学习平台!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